上海包成功代孕哪家放心_童第周:中国克隆之父
分类: 上海三代试管 热度:246 ℃

[供卵成功率高吗]

一、少年童第周,滴水穿石,求知欲强

公元1902年5月28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硝烟没有散尽,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墨迹未干,在浙江省鄞县东乡童家岙,即今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中国现代著名科学家童第周,后人称之为“中国克隆之父”。

小时候,童第周是一个探知欲特别强的孩子,遇到不解的事情,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一天,童第周在屋檐下漫步,看到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凹形小坑。他感觉十分奇怪,于是蹲下身子,琢磨半天,仍搞不明白。童第周便把父亲叫到屋檐下,道:“爸爸,你快过来看,这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怎么形成的?”

父亲是个私塾先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见儿子问这个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十分高兴,便抓住教育契机,耐心地道:“你眼前的这些小坑,可不是哪个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童第周更加好奇了,柔软的小水滴,居然能把无比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小水珠当然敲不出坑,但是长年累月,一滴滴小水珠不断地敲击,不但能敲出坑,最终还可能敲出一个洞呢!书本上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父亲寓意深刻的诉述,在年幼小童第周的心灵烙下深深印迹,让他朦胧地懂得,一个人只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可能做成看似难以完成的大事。

上海包成功代孕哪家放心_童第周:中国克隆之父

小孩天性好动,有一段时间,童第周因贪玩,学习劲头不足,一度荒废了学业。父亲没有打没有骂,一天把在外面疯玩儿子叫到身旁,循循善诱地道:“第周,业精于勤,荒于嬉。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屋檐下小小的水滴只要天长地久,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一个人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像小水滴一样,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还亲自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粘贴在儿子的书房,郑重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学习座右铭,一辈子不能忘记。”

二、“学渣”逆袭,效实中学的两个“第一”

岁月荏苒,童第周告别童年,成了一个英气飒爽的少年。在此期间,父亲因病不幸早逝,但是父亲教育的教育理念,已深深地烙在他脑海中,使他受益终生。父亲不在,童第周与母亲和兄长相依为命。在此要强调一下,他的几个兄长不是一般的庸人,有理想有见识,更重情义,对以后弟弟求学之路起了很大帮助。长兄如父,他的几个哥哥挑起培养弟弟的重担,本来想把小第周送入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

童第周的大哥希望弟弟刻苦学习,学有所成后,能回家乡帮助他办学。但是此时童第周已是一个有主见有理想的少年,他心中已有一个更加高远的志向,要进当时省内名望极高的宁波效实中学读书。大哥是一个英明人,虽然弟弟与自己意见不一,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大力支持,不过他又为弟弟能否顺利进入效实中学感到担心。效实中学是名校,门槛高,竞争激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去。

面对着哥哥的担心,童第周坚决地说:“哥哥,我一定能考上效实中学!”为了不让家人失望,更为了实现自己理想,童第周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认真备考。他时时刻刻书不离手,废寝忘食,在家每天清晨第一个起床,晚上最后一个睡觉,人瘦了一圈。功夫不负有心人,童第周终于考取效实中学,成为三年级的插班生。虽有考入了效实中学,可童第周看到成绩单,却流下了眼泪。这不是幸福的泪水,而是伤心的泪水。他的成绩惨不忍睹,班倒数第一,是一个“学渣”。

入学初成绩在班级垫底,童第周没有自暴自弃,知耻而后勇,坚信只要努力学习,成绩一定能赶上来,超过同学。在课堂上他认真听课,不懂就问,不轻易放弃一个疑难问题,相信滴水可以穿石,用时间赢得空间。可是学校不同于家中,晚上宿舍关灯较早,严重地影响了他学习。没有办法,当宿舍灯熄灭后,童第周就捧着书本到校园路灯下看书。当每晚他学习回到宿舍,同学们都已进入甜甜的梦乡。

在校园路灯下看书,本来是一个值得颂扬的励志故事,可有好事者把它编成八卦新闻。说童周第深夜不归宿舍,是在与女孩约会,坠入爱河。八卦新闻传到老师耳朵里,引起了老师们担忧。一天深夜,教数学的陈老师办完事情回到学校,惊讶地看见在昏黄的路灯下有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陈老师暗自思忖:“现在深更半夜,还有哪个同学不回寝室就寝呢?”陈老师带着疑问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学生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光计算数学习题。

“童第周,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寝室休息呢?”“陈老师,我成绩差,要抓紧时间把功课赶上去,我不要倒数第一名,拖了班级后腿。”陈老师望着童第周瘦小的身躯,心痛地劝童第周早点回宿舍休息,但是没有走多远,童第周又停在路灯下捧着书本读了起来。陈老师被学生刻苦学习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非常欣赏童第周的志气和刻苦学习精神,为有如此优秀的学生感到骄傲。

次日上课,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地说:“各位同学,在此我明确地告诉大家,童第周是一个刻苦好学的人。天下的事不要靠推测臆想随便下结论,更不要用流言去中伤别人,特别是对于一个刻苦好学的人,更不能这样!”陈老师严肃地说,“昨天深夜,我亲眼目睹了童第周熄灯后还在昏暗的路灯下,专心致志地计算数学习题。他的学习精神,是全班同学,也是全校同学学习的榜样。”陈老师最后提高了嗓门,“不错,童第周曾经是全班成绩最差的,但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仅仅用一次考试分数来判定。评价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最终要看他如何走自己的奋斗之路。”

期末考试很快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关注的对象。这一次是正面,而不是反面。他终于靠自己滴水穿石精神,使各科平均成绩都达到了70分以上,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全校第一,引起了全校的轰动。在童第周的努力和老师的关心下,到高三期末考试,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校长陈夏常知道这个励志故事后,无限感慨地说:“我当了多年校长,从来没有看到过进步这么快的学生!”

多年后,童第周回忆自己学生时代感慨地说:“在效实的两个‘第一’,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三、解剖青蛙卵,在业界崭露头角

1924年7月,童第周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著名的复旦大学,正式开始了他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探索之路。三年后,他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后来经人介绍其到浙江省桐庐县,任县建设科科长。同年由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荐,到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生物系任助教。1930年,童第周乘火车从满洲里经前苏联到比利时比京大学(今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学,童第周的留学生活十分清苦,瘦小的他沉默地在生物学的天地里刻苦钻研,使自己的科研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在布鲁塞尔大学,童周第的导师,著名的达克教授正在做青蛙卵子试验,需要把卵子外面的一层薄膜剥掉。当时他们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显微镜下,达克教授和助手们怎么也去不掉那层膜,严重地阻碍科研的进程。一天,童第周说他来试一试,达克教授本来对这个中国学生试验不抱有希望,因为难度太大了。可出乎意料的是,童第周来到显微镜下,拿针把卵膜轻轻地刺一下,卵瘪下去了,一下就剥开了。达克教授感到十分惊讶,对这个中国学生所表现出的生物学天赋感到万分欣喜。

为什么童第周把青蛙卵的外膜成功剥掉、获得同行高度评价?前几年,曾经有一个作者对此感到好奇,又找不出答案,于是他专门请教了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有关同志。他们来信答复如下:“当对童先生在比利时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两栖类早期胚胎发育方面的研究。在用染料进行活体染色之前,必须将卵膜剥离。剥离手段是人工方法,用不锈钢镊子徒手剥离,然后才能将实验进行下去。当时外国学者无一能完成此项精细的手术,唯有中国人童周第。”

1931年夏天,导师带着童第周来到当时著名的科研中心法国海滨实验室,这次要为直径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做外膜剥离,童第周不辜负导师期望,顺利完成,让云集此地的国际专家十分钦佩,也提高了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地位,从此默默无闻的童第周在世界学术界有了一定知名度。

四、抗议日寇侵略,奋不顾身,冲在第一线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东北大好河山遭受日本铁蹄蹂躏。作为一个专心科研的学者,童第周虽身国外,却心系祖国,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为了支援国内抗日,他发动中国留学生,组成中国学生总会,并被推举为负责人。童第周不顾生命风险,带头到日本驻布鲁塞尔使馆进行抗议,受到比利时警方的威胁,最终被以扰乱社会治安为由判处两个星期的徒刑,缓期执行。虽然受到威胁,但童第周没有因此退缩,在国外通过各种形式支持国内抗日。

1934年,童第周荣获布鲁斯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不久又到英国剑桥大学作短期访问。在日本侵略军即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前,他不明哲保身,冒着生命的危险,毅然抛弃国外可以安心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回到深受的祖国,并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童第周随国立山东大学内迁到四川万县。随后他辗转到重庆,先后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和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抗战胜利后,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童第周任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他的夫人叶毓芬在同系任教。

五、为建设新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49年3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童第周放弃耶鲁大学的优厚待遇,克服了重重阻碍,回到他深爱的祖国,并再次回到母校山东大学任教。1949年6月,青岛被解放,童第周应“中华全国科学工作者联合会筹备会”的邀请,到北京参加筹委会会议,利用这个契机,他找到中国科学院筹建组领导竺可桢教授,迫切地向他提出了建设中国海洋研究机构的设想。他的建议得到竺可桢等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并纳入新中国科研计划。

1950年,童周第授聘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开始筹建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五年后,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并任生物地学部副主任,成为新中国生物科研的领军人。

1956年,童第周等海洋科学家参与制定的“中国海洋综合调查及开发方案”作为国家重点科学技术任务之一,被列入《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63~1972年国家科技十年规划》。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59年该所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他仍任所长。1960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分为生物学部和地学部,他任生物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在后来政治动荡的日子,童第周尽力排除外界干扰,带领他的团队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在此期间,他在经典胚胎学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突破,引起国际瞩目。童第周与他的合作者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他们在两栖类胚胎发育的研究中,发现胚胎纤毛运动方向的决定时间在原肠期和神经板初期,证明外胚层纤毛运动的方向决定于中胚层和内胚层,而且这种感应能力在个体发育中是沿着胚胎的前后轴从头到尾逐渐减弱的,表明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他的这项研究成果,在当时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成为了中国克隆学奠基人,后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也为新中国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文革”结束后,童第周工作更加忙碌,出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在每天忙于实验之际,童周第也笔耕不断,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科研成果。他一生著作等身,代表作有:《追求生命真相》、《细胞质对细胞核的活动和遗传性状表现的作用》、《中华蟾蜍内胚层细胞核的移植》、《鱼类细胞核的移植》、《文昌与卵子8细胞和16细胞时期动物性板球和植物性半球细胞配合的研究》等等。

1979年3月6日,七十七岁高龄童第周,在杭州浙江科学大会上,当为浙江省2000多名科技、教育和卫生领域的科研人员做报告时,心脏病突发,晕倒在讲台上;同年3月30日,医治无效,不幸于北京病逝。童第周研究科学领域,对普通百姓来说,也许深不可测,不是家喻户晓。但是在中国科技界,“童第周”三个字,如雷贯耳,他为中国生物学,遗传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中国克隆之父”。他钻研科学和热爱祖国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参考书籍:《童第周传》、《忆童第周》等。

【上海供卵要多少钱】【泰国供卵试管成功率】【全国供卵快医院】【供卵隐瞒】【上海专业试管供卵】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