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节到了,这是哥哥送给你的特殊礼物,你一定要好起来……”5月31日,鄂州大学大二学生周斌(化名)为上海一名10岁的血液病患儿,准备了一份特殊的儿童节礼物——从周斌身体里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让患儿有了重生的希望。
血液病男孩盼求合适配型
盼盼(化名)今年10岁,7年前患上严重贫血,辗转多家医院后,被诊断为白血病。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治疗。
两年来,盼盼由于免疫力低,经常发高烧,两三天才能退下去。每月盼盼都要住一次院,每次住院都要输一次血小板和两次红细胞。久而久之,盼盼从一个连打疫苗嚎啕大哭的小娃娃,成长为一个连扎套管针都不会哭的大孩子。

因为输液,盼盼的小手上被扎了上百针,血管都变脆了。护士给他扎针也变得越来越困难,盼盼也感到越来越疼,有时会忍不住哭出来。“看他每次扎针时疼得眼泪汪汪,却依然强忍着,我们都心疼得不行,恨自己不能替他受这个罪。”盼盼的母亲说。
虽然白血病严重可危及生命,在经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有痊愈的可能,但前提是能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很快,盼盼一家又陷入了无助的等待。

在千里之外的武汉配型成功
20岁的周斌是鄂州大学一名大二学生,热爱公益的他,从读大学起就一直坚持每年献血,至今已捐献血小板2次、全血1次。
2021年“五一”劳动节当天,他在献血屋的一次献血活动中了解到,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有机会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他便立即报名,并留取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
今年1月,周斌接到鄂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儿初步配型成功。挂掉电话后,周斌心情十分激动,心想着自己的血液可以救人命,他决定一定要帮到那个孩子。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明白在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之间,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极低。对于一个生命垂危的患者来说,配型成功就有了重获新生的希望,我理应捐献,为生命接力。”周斌说。
经过高分辨检测确认,与周斌配型成功的血液病患儿,正是10岁的上海男孩盼盼。
这一消息,让盼盼的父母看到希望。他们说,过去的两年就像是一场噩梦,现在梦终于要醒了。
“生命的礼物”儿童节前送到上海
经过鄂沪两地四个多月的准备,5月25日,周斌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动车,他将于几天后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5月31日,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连续4个多小时的采集,成功从周斌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随后,这袋血液被马不停蹄地运往上海,并在当天成功移植到盼盼的身体中。
知道第二天就是儿童节,周斌特意写下一封信,通过工作人员转达他对受捐男孩的祝福。

当天,工作人员也将一封盼盼母亲的亲笔信交到周斌的手里,信中详细地叙述了盼盼患病治疗的过程。盼盼母亲写道:“如果一切顺利,儿子恢复好了就能上学了,这一切都要感谢您,是您给了我们一家的希望,您不止是救了他,也是救了我们一家。”


据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王红祥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恶性血液病、恶性肿瘤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免疫缺陷病、急性放射病、地中海贫血等几十种致死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造血干细胞采集广泛采用从外周血中采集的方式,现在的技术已经不需要再采集骨髓,捐献者不需要手术,只要通过血液分离机即可,过程与捐献机采血小板类似——从左前臂静脉处穿刺,外周血流经血液成分采集机,提取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后,其余血液成分再通过右前臂静脉回输到体内。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捐献后1-2周,血液中各种成分即可恢复至原有水平,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健康。
如想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可到献血屋进行报名留样,年龄需在18-45岁之间,身体健康,有成功献血经历,且符合献血条件。
(全媒记者曾莉通讯员章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