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ACC)是全美乃至全球癌症治疗和研究领域的领头羊,每年服务超过15万名癌症患者,MDACC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很多癌症类型中成为治疗标准,改变了全球数以百万例癌症患者的治疗结局。
《MD安德森肿瘤学》(TheMDAndersonManualofMedicalOncology,FourthEdition)由MDACC200多位各专业专家共同编写,结合MD安德森癌症中心现行运作模式,总结了MDACC数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及对超过160万患者的研究积累,阐述了由MDACC开创的个性化、多学科的癌症管理理念,旨在为全球肿瘤学家提供实用的癌症管理方法。
目前本书已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当当网、京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天猫旗舰店及科技类线上和线下书店销售。
《MD安德森肿瘤学》
[美]哈古普M.坎塔尔吉安
罗伯特A.沃尔夫
阿莉莎G.里伯主编
张俊秦文星主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新书推荐
以大量的流程图和表格形式,阐明循证医学管理路径,这些临床路径由MDACC专家根据其临床经验所制订;展示了MDACC积累的大量图片及基于其丰富临床经验而总结的说明性建议;提供了MDACC使用的诊断指南和治疗策略指南。
囊括了所有常见肿瘤,系统介绍了各种肿瘤的流行病学、病程、诊断、病理、治疗、复发的预测和治疗及随访。内容包括MDACC为特定癌症或疾病亚型开发的算法和决策树、有前景的新治疗靶点及相对应的靶向药物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以及推荐用于克服耐药性的新分子疗法。
相较于上一版,增加了脐血移植、半同源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细胞疗法、儿童癌症、分子生物标志物与癌症、免疫肿瘤学、癌症的靶向疗法、应用生物统计学、肿瘤心脏病学、癌症治疗的肺部并发症及癌症相关血栓形成等新内容。
本书实用性强,可为广大肿瘤科医师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重要指导。
,MD
ProfessorofMedicine
Chair,DepartmentofLeukemia
TheUniversityofTexasMDAndersonCancerCenter
Houston,Texas
,MD
ProfessorofMedicine
DepartmentofGastrointestinalMedicalOncology
,MD
ProfessorofMedicine
DepartmentofGeneralOncology
主译简介
张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主任、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主任。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上海市胃肿瘤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
现为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胃癌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支持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临床研究方向为实体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及转化研究,基础研究的重点为实体肿瘤器官特异性转移、外来治疗压力下的肿瘤进化规律。
秦文星
肿瘤学博士、临床药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兼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靶分子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擅长乳腺癌的药物治疗和临床研究。
中文版前言
作为肿瘤学治疗和研究领域的殿堂之一,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ACC)无疑是大多数肿瘤科医生及科研人员的向往之地。2003—2005年笔者以客座助理教授身份在MDACC进修学习,领略过时任院长JohnMelsohn及大师IsaiahJFidler等前辈的风采,感受过每周全院大学习的氛围,体验过Rita大飓风压城前医院有条不紊的部署。当时曾有师兄言噱,“安德森”本身就像个“肿瘤”,不断扩大和播散。我的理解,这个播散,不是肿瘤之恶的播散,而是斩瘤之光的铺洒。
MDACC的口号是,“MakingCancerHistory”,有趣的是,该院院标还在“Cancer”这个字上加划了一条红线,有令肿瘤“斩立决”之寓意。确实,在MDACC每天川流不息的科研人员身上,能体会到浓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攻克肿瘤是所有肿瘤研究者和临床照护者共同的梦想;肿瘤治疗同样是一门艺术,正如我们敬爱的王振义院士尽瘁科学、造福人群之表率。如无胸怀慈爱之心,又怎么可能想到用全反式维甲酸将某类“万恶”的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使之“弃恶从善”?
这本《MD安德森肿瘤学》已是第四版,前几版由詹启敏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主译和批注,大师们的加持已使该“大部头”的工具书登上编译之巅,本次能接棒从事这项工作,对我们这支年轻的团队而言,诚惶诚恐,极富挑战。鉴于肿瘤学领域的飞速发展和专科化,在艰苦的翻译过程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完全理解已属不易,要贴合原著妥帖表达更难。所幸参与翻译本书的译者们,攻坚克难,反复推敲,以敬业和专业的态度,力求使这部鸿著的精粹能被复刻呈现,并按期顺利出版。
本书内容特色、写作风格、使用技巧等见原著者前言,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许多章节最后有一小段“提示”,尤其值得细细研读,对于像我这样的临床医生而言,细品后再思考,确实可有很多共鸣和会心之处。在当下各类电子化、碎片化信息冲击的浪潮下,希望这部完整、系统的工具书,可供广大肿瘤科医生和科学研究者鉴赏和品味。
张俊
2024年1月
英文版前言
目录